<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首页图片新闻

        宁德时代与厦门大学携手共建厦门时代新能源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1-11-22 16:36
        字号:

          11月19日下午,由宁德时代与厦门大学牵头共建的厦门时代新能源研究院成立仪式在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举行。厦门大学校长张荣,365bet手机app下载_365bet现金赌场_365bet新英体育委常委、副市长黄晓舟,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中科院院士、嘉庚创新实验室主任田中群,中科院院士孙世刚等共同为研究院揭牌。成立仪式由厦门大学副校长江云宝主持,我局党组书记、局长孔曙光、副局长黄慰萍,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周桂良,市发改委副主任李晓燕,市政府办公厅、我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厦门大学、嘉庚创新实验室、宁德时代等部门领导和专家代表出席仪式。

         

          研究院由宁德时代与厦门大学牵头,依托宁德时代21C创新实验室与嘉庚创新实验室,围绕科技产业、技术平台、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开展建设,从事新能源产业共性技术、前瞻性技术研究与开发,在智慧能源、储能技术、高功率器件、下一代动力电池等重点领域联合策划组织科技产业项目;依托嘉庚创新实验室国际一流设施平台,打造先进技术服务平台;启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计划,打造跨学科跨产业培育体系,建立完善引才育才全链条体系;规划总投入10-13亿元,预期近3-5年带动产值100亿元以上。研究院的成立将持续提升福建、厦门新能源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新的力量。

          黄晓舟表示,新能源产业是厦门重点培育和扶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宁德时代携手厦门大学在厦成立厦门时代新能源研究院,必将加快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新能源产业长足发展赋能加油。厦门将根据研究院需要,在经费、政策、产业化用地、服务配套等要素保障上为研究院的未来美好发展保驾护航。

          张荣表示,心系“国之大者”,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厦门大学建校百年来的责任担当和不懈追求。厦门时代新能源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厦门大学和宁德时代向携手助力福建省、365bet手机app下载_365bet现金赌场_365bet新英体育经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希望研究院高起点建设规划、高质量培养人才、高品质服务发展,产出原创性成果和推动产业化应用。

          曾毓群表示,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已成全球共识,宁德时代的愿景是为人类新能源事业做出卓越贡献,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创新,高校是在创新路上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厦门大学更是新能源产业科研领域的佼佼者。厦门时代新能源研究院的成立,将进一步推动双方在创新领域的深入合作,把企业的技术优势、制造优势、市场优势与厦门大学的教研优势、人才优势紧密结合,为福建、厦门新能源产业集群持续提供创新动能。

          孔曙光表示,围绕365bet手机app下载_365bet现金赌场_365bet新英体育建设高质量创新名城目标,市科技局正积极推动厦门科学城、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未来产业培育等工作,希望吸引更多优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来厦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市科技局将对研究院的发展予以大力支持,相信通过多方共同努力,研究院将成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典范,为联合争创能源领域国家实验室奠定基础。

          

         

         

        (体系创新与政策规划处 杨国宁)


        分享到: